四大行秋招超7万岗位!为抢人才,银行现场发“Pass卡”直通笔试

华夏时报记者 张萌 卢梦雪 北京摄影报道
“来听听宣讲,希望目标能更明确一些。”金融相关专业应届生小文告诉记者,近期招聘机构多,且投递岗位往往有限额,提前了解、规划必不可少。
九月伊始,银行秋招季全面启动。各家银行陆续发布2026届校园招聘公告,并深入高校开展宣讲活动。记者梳理发现,今年四大国有银行共放出近7.4万个校园招聘岗位,总体规模较去年略有缩减。
近日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连续参加多场在京高校宣讲会看到,为在“抢人大战”中占据先机,各家银行纷纷亮出实招:邀请本校毕业的学长学姐重返校园,分享职业成长历程;推出转岗机会、海外交流等福利政策;更有银行安排面试官现场发放笔试直通“Pass卡”,全力吸引优质应届生。
记者注意到,职业发展路径、管培生政策、落户待遇以及面试笔试细节等实际问题,成为宣讲会现场学生们最为关注的焦点。
银行密集入校宣讲吸引人才
秋招季如期而至。为吸引优质人才,多家银行近期陆续启动全国高校巡回宣讲。如于9月9日至24日期间,共安排36场宣讲会及3场双选会,覆盖北京、天津、武汉、深圳、厦门等多座城市。
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近日连续参与多场银行在京高校宣讲活动发现,不同银行的宣讲组织形式各异。部分银行由总行统一组织,系统介绍行内情况;也有银行以分行为单位开展独立宣讲,规模更小、内容更具针对性。
如何有效吸引“00后”应届生?记者注意到,多家银行将企业价值理念和人才培养路径作为重点宣讲内容。
如招商银行的HR巧妙地将该行英文缩写“CMB”阐释为三个关键词:Choice(选择)、Match(匹配)、Become(成就),并详细介绍了该行的多岗位历练机会、年轻干部培养机制及海外人才交流情况;的HR则展示了管培生计划中的海外轮岗机制,表示该行“致力于为员工拓展更多职业发展路径”。
此外,多家银行特别邀请本校毕业的校友担任宣讲会主持人或分享嘉宾。他们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,从校友视角讲述职业成长经历,系统介绍银行的培养体系与晋升通道,分享职场心得与成长感悟,受到在场学生欢迎。
在当下的校园宣讲会中,应届生们最关心哪些问题?
记者在现场注意到,职业发展路径、管培生培养政策、落户待遇以及面试笔试的具体细节等现实问题,成为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焦点。
除了常规宣讲,多家银行还将面试官带进校园。总行、分行及子公司代表在现场择优发放“Pass卡”,获得者可直接进入笔试环节,这一举措吸引了不少参会学生踊跃尝试。
应届生小文告诉记者,近期宣讲会十分密集,但只要是金融相关的,他都会去听听,以便“广撒网”。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自制的Excel表格,其中详细列出了计划投递的机构名称、岗位名称及投递截止日期等信息。
“岗位选择上,首选是总部的管培生,发展前景更好,其次是家乡所在省分行。”小文说。
科技金融人才需求依旧强劲
据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四大国有银行共释放近7.4万个校园招聘岗位。其中,与招聘规模均突破2万个,提供超1.7万个岗位,中国银行则计划招聘1.3万余人。
在总行层面的招聘中,工商银行总行本部计划招聘约120人,建设银行总行拟招120人,信用卡中心另招10人;农业银行总行管理本部及直属机构共招263人;中国银行总行部门拟招180人。
记者注意到,在今年各大银行的招聘计划中,科技类人才依然备受青睐,尤其是兼具技术与金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。
以工商银行为例,其总行本部招聘岗位今年分为三类,新增“人工智能+”专项计划,优先招录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毕业生;新增交易板块专项招聘,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也在优先之列。
中国银行总行部门的管培生计划中继续单设“信息科技”方向,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毕业生开放;农业银行推出的“菁穗培训生”项目,下设金融科技专项计划,要求应聘者具备计算机、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背景,具有经济金融、人工智能等复合专业背景优先。
“银行业已进入‘技术驱动’的核心阶段,科技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业务增长与模式创新的关键引擎。银行需通过科技人才实现技术深度应用,推动产品创新、流程优化与风险控制,构建差异化竞争力。”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他提到,服务效率提升需要、风险控制与合规需求也是银行重视科技人才招聘的关键原因。
“当前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,科技岗位不再局限于后台支持,而是渗透至前台业务、中台风控、后台运营全链条,复合型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。”王鹏表示。
“金融科技其实体现在上中下游的方方面面,是贯穿整个大资管行业的一个底层基础,可以在各个领域去提供支持。”9月16日,在记者参与的某高校宣讲会上,有银行负责人这样解释旺盛的科技人才需求。
而就在同一时间,隔壁会场正举办着一家科技公司的宣讲活动。记者注意到,有学生穿梭于两个场地之间,对比了解相关机会。
“互联网大厂节奏快、压力大,银行科技岗则相对稳定。两边都看看,多一个选择。”一位应届毕业生这样说道。